【知識學堂】世界第一個提倡洗手的醫生
新冠肺炎的疫情仍持續延燒中,酒精、肥皂、消毒水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樣抗疫用品。為此,逗點也於上週推出了小六防疫小物的實作課程!讓逗士們利用學會的科學知識自己DIY創意肥皂!
勤洗手、防病毒的重要性於現今是再普通不過的常識,可是你知道,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洗手」必要性的醫生,居然被眾人毒打,最後甚至發瘋致死嗎?就讓逗點帶您一起來看看洗手先驅: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醫生的故事吧!
洗手先驅: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
十九世紀時,醫療條件與知識並不完備,堆滿屍體與病患的醫院在當時被稱為死神之屋,很多醫生並不知道瀰漫在空氣中的細菌是讓感染致死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對於醫生和病患來說,醫院的制度是十分惡劣的。產婦更是高風險的一群,在生產過程中,產婦陰道的傷口撕裂處經常被感染,因此導致手術中死亡。
在當時的維也納總醫院有兩個產房,一個是由男性醫學生主導,另一個則是由中年婦女協助生產,可是,由男性醫學生主導生產的產房,產婦死亡率竟然比由中年婦女組成的團隊還要高!傷口受感染的產婦們經常會出現產褥熱等一類的病,而那是令產婦們死亡的元凶。
塞麥爾維斯醫生觀察到了這個現象,並持續研究著,某次,他的同僚在解剖屍體時同樣受到傷口感染而不幸去世,塞麥爾維斯看著自己的同事死亡,發現他的症狀與那些患上產褥熱的女性有很高的相似性。他開始想,是否有什麼「有害微粒」被解剖室的男性醫師們帶到了產房?
很多醫學院的學生會在修習完解剖課程後才進去產房,手上並無任何手套等保護措施,因此手部攜帶少量血液或屍塊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在斷定產褥熱的病因是屍體上的「感染性物質」之後,塞麥爾維斯醫生就在醫院裏增設一盆子的氯化石灰溶液。從解剖室出來的醫生,必須用這種殺菌溶液洗手,才能再去照顧病人。自此,由男性醫學院學生主導的產房,產婦致死率從98.4千分比下降到12.7千分比。
然而,塞麥爾維斯醫生提出的推測和方法並未受到同儕支持,儘管維也納總醫院與他後來任教的布達佩斯大學因他的到來而避免了眾多產婦的犧牲也還是如此。在猛烈的攻擊之下,他回到了祖國匈牙利,以無薪的方式在布達佩斯的小醫院裡擔任榮譽醫師,可即便如此,爭論仍然無法消停,塞麥爾維斯醫生的性格愈發古怪,1865年,他被關進了維也納的瘋人塔,他試圖討跑,最後卻被追來的衛兵毒打,並被束縛衣綁住,關在小黑屋裡,兩星期後,塞麥爾維斯因右手傷口感染而死,終年47歲,結束了他短暫而影響非凡的一生。
Google為了紀念他的貢獻,在今年的三月十九日推出了一隻塗鴉牆的影片,提醒大家勤洗手的重要性,也期待人類能戰勝這次的病毒!
資料來源參考改寫:BBC洗手的歷史
點擊看更多逗點精選實驗影片 👉逗點活動影片紀錄
點擊看國小部科學黑洞實驗課程 👉黑洞科學教育
#素養教育 #科學實驗 #全人課輔 #青埔國小補習班 #中壢安親班